阳光教师的教育故事 | 第三期:乐而好学,乐中才见高效

发布时间:2022-05-10
本期征文作者


 
严宇寒
安顺阳光未来学校初中部语文老师


01、教师简介

毕业于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,本科期间获奖经历如下:
2015至2016学年度国家三等奖学金
2014至2015国家励志奖学金
2014至2015学年度人文学院“三好学生”
2016至2017学年度人文学院“三好学生”
第四届《当代教育》贵州省大学生小说、散文、诗歌大赛佳作奖
人文学院第一届征文比赛优秀奖
人文学院第二届征文比赛三等奖
人文学院第三届征文比赛优秀奖
贵州大学第九届文学朗诵优秀奖
《贵大青年》“贵青杯”第七届征文比赛二等奖
《贵大青年》“贵青杯”第八届征文比赛最具潜力奖
2014年“贵州大学第四届诗词骨干培训”结业证书
入职阳光后多次获评优秀老师


02、教育格言

教育的本质,不是把篮子装满,而是把灯点亮。

校级优秀征文

乐而好学 乐中才见高效
—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


 
三月的校园润泽如一颗嵌在洪湖畔的明珠。风整日凉沁地吹,吹过白蔷薇盛放的森林——虽然才值初春,孩子们却像淌过仲夏的河,臂膀白净润泽,开在枣红色的衣袖里。
三月的云和草是软的,嫩的,阳光挂在树枝晃荡,细雨淋几日,一粒粒花苞在星辉中悄悄探首,花开了,阳光又被吐出来,空气就有了甜味。
有时我想,和孩子们度过的日子就是从花里吐出来的。

我所在的学校推行“乐学高效课堂”,作为一名接受培训半年的非“科班”语文老师,工作伊始,我满心困惑,不得其法而入。我一度认为只要把握住核心知识,就可以用“导思议展评测”这套固定的模式去套每一种文体,于是我将课标和考点化作案与刀,笨拙地仿照庖丁解牛那般去拆解课文:标题、首尾段、修辞、字词等等,将文本割裂成一道道导学案上的题目交给学生。每堂课,导入后就是学生做题、议题、讲题,而我只是一个串场的主持人。




 
刚开始,依傍于学校的积分制,我把学生的表现分为作业、课堂表现、限时练三个部分,学生可以通过这几项获取积分。每两周我会汇总一次,个人积分榜前五和小组积分第一的同学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。在这套积分制的激励下,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活跃,我在这样的“繁荣”中“浮云遮望眼”,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发现课堂的问题。直到孩子们渐渐对各种物质奖励失去兴趣,课堂上高举的手像一朵朵春暮的花凋零下去,我才从海市蜃楼中移开双眼,真正开始审视、反思我的课堂,也才惊觉自己将语文课上成了习题课,失去了这门学科本身可能生发出来的爱与美。






 
这种焦虑感逼迫我行动起来:在网上搜寻论文研读,到学校的小学部去听课,在各大网络平台上搜寻优质课观摩......最后,我发现课上得好的老师的课堂往往有这几种声音:表达声、思辩声、笑声。
我的课堂最缺乏的就是最后一种声音。
痛定思痛,反复琢磨,在《皇帝的新装》这一堂课上,我迎来了真正的转变与进步。这是一篇寓言,利用课前三分钟读写完生字词、了解作者以后,一个学生忽然把手举得高高的。我示意他站起来说。那学生一脸疑惑地说:“老师,今天的导学案还没发。”他的话音刚落,语文科代表马上说:“老师我去拿!”科代表是我的得力助手,他以为我把导学案忘在办公室了。
我笑笑说:“今天,我们暂时不用导学案。”然后,我把提前放在讲台上的彩色卡纸拿出来,又从包里掏出“最佳小组评分表”一并让课代表发下去。学生们顿时兴奋了。
“老师,这不是美术老师准备的吗?”
“老师,我们到底要干嘛?”
前几排先拿到评分表的孩子喊起来:“演,老师是让我们演!”教室里顿时沸腾了,七嘴八舌嚷成一片。
此时上课铃声响起,我乘势说:“上课!”互行过礼后,学生们安静坐下,一个个难掩喜色,几个好动的学生不住地捣鼓着卡纸。我并没有喝止,而是打开投影,用两分钟把评分表上的要求一项项说给同学们听,要求他们根据课本,研读情节,分析人物,再运用手里的卡纸做道具,任选一个场景排不超过4分钟的戏。同学们还要认真看戏,评戏,选出最佳小组和最佳演员。因为当天是连堂课,所以我大胆拿出了半小时给同学们排戏。倒计时一开始,孩子们就像一束被点燃的火把,马上迫不及待地交流起来。
各组的小组长经过班主任半个多学期的培训,拿到任务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工,六人一组,读课文、定角色、分台词、做道具、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有条不紊。我观察到大部分小组做完道具,拿着课本开始对台词时,也才过去十分钟。倒计时一响,同学们极快地坐回了位置上,我都被他们的利落震惊到了。本来我还有许多担心:担心他们兴奋起来收不住,担心他们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,事实告诉我,这一切的担心都是多余的。他们比我认识的更独立,更有效率,更有组织能力。


 
兴趣果然是一台火力十足的发动机!

接下来的组间交流精彩纷呈:有的小组配合无间,安排了专门的场务搬运道具;有的小组道具制作非常精美,皇帝的王冠上镶嵌着漂亮的“宝石”;有的小组大胆设计,通过夸张人物的言行展现人物性格——皇帝拉开衣服嘚瑟地到观众面前让人家瞅瞅;有的小组人物形象把握十分到位,皇帝昂首挺胸,身后跟着一个举镜子的仆人,大臣们哈腰驼背满脸媚笑;有的小组运用多种对话形式,把课文中大臣的心理活动转化成舞台上的独白,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形象。
台下的观众也没有闲着,大家认真看戏,小声议论,随时打分。国王游行时还非常配合地高呼“好美的衣服!”等到小孩子戳破谎言,又转而窃窃私语“啊!他本来就没有穿衣服。”“他怎么能不穿衣服呢?”“愚蠢的皇帝”.....还有一个学生嚷了一声:“狗皇帝!还我血汗钱!”我当时灵光一闪,等这个组表演结束,便请这位同学说一说为什么他会发出“还我血汗钱”这样的呐喊。






 
这名同学说:“我之所以这样说,是因为课文第一段就已经告诉我们这位皇帝为了穿得漂亮,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。他的钱从哪里来,都是百姓们交的税,他不关心自己的军队,更不会关心百姓。”我对他竖起大拇指,还不等我补充,就又有几位同学举手,我示意其中一位站起来回答。这位同学说:“我记得老师你在讲蒲松龄的《狼》的时候说过,作为一个科考失意的读书人,蒲松龄在《聊斋志异》里面塑造了一些狐鬼花妖,这些故事是寄寓了他对现实的一些不满和他的一些理想的,所以《皇帝的新装》里面的皇帝和大臣他们可能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些不满。”
“你的思考很有深度!作者不满什么呢?”我追问。“皇帝挥霍百姓的钱,只顾自己来享受乐,而大臣为了保住官职选择欺骗皇帝。”“你分析得非常准确!那《皇帝的新装》又赞赏什么呢?什么才是作者的理想?”
“那个孩子!”大家异口同声地说。我开心地点头,在PPT上展示出了《皇帝的新装》的写作背景和讽刺手法,并把当天的课后作业从练习册改为读《皇帝的新装》的感想。
演出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。我也不禁赞叹道:“你们真了不起,短短三十分钟,各组分工合作,效率极高,每个组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都很到位,而且还在基于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。大家都落落大方,敢演敢说,令我赞叹!”
经过小组长当堂唱票,我们选出了最佳小组和最佳演员。在给最佳演员颁奖时(加积分),同学们给出的理由是这个同学的语言动作最形象。于是我让同学们回到课本中,再去找一找安徒生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人物性格?为什么?同学们纷纷举手,有找动作描写的,有找神态描写的,有找心理描写的......听着孩子们这些闪烁着创新火花乃至于哲理意味的精彩发言,这一刻,我觉得自己的课堂真正有了转变,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,乐而好学,才是高效课堂取得成功的真谛。通过查阅当天的作业,我还见到了这堂课的实效,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激活,语言的运用得到了锻炼,解读文本的能力得到了提高......
现在回头看这堂课,我还多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: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才是乐学高效的基石。陶行知先生说过:“好的先生不是教书,不是教学生,乃是教学生学。”课堂不是一个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,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,我们应该关注活生生的、有思想、有感情的人的真实生活与真切的成长,尊重他们的想法、看法。






 
我们的学生真的不是无知无能的被动体,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,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、经验、思考、灵感与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,所以在课堂上,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,以爱心与智慧去引领学生。不拘泥于刻板的模式,而是从学情和文本出发,灵活地生成每一堂课。用另一位老师的话来说:“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,那么他们奉献给你的将是无尽的潜力和生命的亮丽,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,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,才会有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,才会呈现出不曾预期的精彩。”


 
这样教学片断就如一朵朵美丽的花,我祈愿这样的时刻再多一些,也愿意为体验这样的时刻而不断努力,直到我的教学园地四季如春,繁花似锦。